编辑:admin时间:2024-07-12 13:09点击数:
。本次论坛以“乡建乡创 共享共融”为主旨,聚焦“发展文旅经济 创建美丽乡村”主题,为两岸融合发展汇聚智慧和力量。本版摘登嘉宾主旨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普遍存在同质化、一般化问题。要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其中重要突破口之一,就是要创意打造小众旅游产品。
在他看来,小众旅游产品是适应旅游消费个性化需要而开发的专项旅游产品、特色产品、个性化产品,市场广阔,潜力巨大,有利于带动大众旅游。在创意开发小众旅游产品方面,要研究分析市场需求,注重细分市场;要充分而深度挖掘资源,善于发现和利用同质化、一般化资源的隐性特色,并在劣势资源中找出优势,在同质资源中找出特色,在一般资源中找出亮点;要强化创意,提升产品吸引功能;小众产品必定是特色产品,必定需要创意打造;小众产品不能以大众产品充当。
福建跨界自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略长、台湾大叶大学建研所 研究生导师 黄柏铃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是农村振兴发展的未来。从适应农村产业发展的思维框架角度,公共品牌效益、观光工厂、远程办公、“创意+传统农业”提供了未来乡村发展的四种契机。
他认为,乡村如何振兴,产业“永续发展”的关键,是乡村要有吸引年轻人的包容度和创新创业的机会;价值认同新移民;允许较长时间的养分发酵;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新乡贤领头示范激活;村民亲商共识和基础产业设施的完善;自律管理公共品牌的建设和各级政府持续性实质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缺一不可。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多元需求中成长,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要扩大乡村旅游优质产品供给,推动乡村旅游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综合效益。
他说,保持乡镇化,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注意创意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要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及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尊重本土化,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对本土地域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要进行深度发掘;推进景村一体化,是乡村旅游的最佳选择,景区与整个乡村的建设要融为一体;倡导低碳化,是乡村旅游时代的要求,要坚持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
“耕读李家”是一个探索,据此整合出了一个乡建乡创服务模式,包括讲好一个乡村故事、树立一个乡村品牌、撬起一个带动村民的支点、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交流融合模式,未来可以用到更多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她表示,服务模式探索的第一步是讲好一个乡村故事,融入当地生活深入了解地方需求,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到地方需要,规划才能贴近人心;第二步要树立一个乡村品牌,综合考量乡村和园区特色资源与市场趋向,提出清晰品牌定位;第三步是提供撬起一个带动村民的支点,例如把民居改成接待游客的民宿,带动村民改变日常工作,进行群体的产业转型;第四步是创建陪护式乡建乡创模式,从一家到全村,我们用陪护的方式,与村镇干部、村民、施工队互相陪伴、共同成长。
传承乡土营建技艺,建筑师应在地区的传统中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并密切与现代科技文化结合,表达时代背景,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他表示,材料力学性能差、防水性差、非标准化建材致使生土建筑存在着先天性不足,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生土材料开始暴露出它的弱点。如今新技术、新理念的融入,让生土建筑在当今时代更能体现生态效益和普遍的地域适应力,现代生土材料及其建造技术已成为实现绿色建筑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要鼓励高校、企业进行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高水平,强化成果。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既要传承乡土营造的记忆,也要助力乡村振兴。
二十大背景下的乡村文旅首先必须跟紧国策。旅游业作为实质上的“半公益性质”产业,必须要更讲“价值”,更讲“社会效益”,更加贴合“国策”。因此,乡村文旅要坚持“务实发展、差异化发展、创新发展、精耕深作”4个方面。
他表示,文旅项目开发已进入“资源+创意”时代,乡村文旅更需如此。新时期的文旅项目,尤其是乡村文旅项目开发的关键是,创新制造“差异化体验”,创新实现“小投入&精致化”开发。在“创新制胜”时代,乡村文旅更坚持“小投入+大创意”的发展理念。也就是说,在运营管理方面,乡村文旅项目要能创新跟上时代步伐、创新应对市场变化、创新进行小本经营。
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让游客丧失了到这个乡村旅游的兴趣。而让乡村变得不一样的重要因素就是人。这也意味着,一个乡村要在游客进入乡村生活时,快速地透过人、事、物让他们拥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体验,进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感受。这种体验与感受,就是游客地方感构成的重要因素。
黄三麟表示,乡村地方感的可行路径之一是创造异质性的乡村,要在构思对策的过程中加入配套性策略的思维。而氛围感是营造乡村地方感的源头,场所中的人际互动感是需要配套的部分。新奇感则属于关键性的源头,熟悉及怀旧感是属于配套的因素。所以,振兴乡村的关键密码就是要创造游客的新奇感。
“福建到处都有茶业,是否能借助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福建茶业以岩茶为主流,我们是不是都应该生产岩茶?茶产业振兴之后是否加大生产规模?”3个问题为主旨报告的切入点,解开茶文化与产业振兴之间的紧密联系。他坦言,福建和台湾虽然相邻,但因气候因素不同,自己曾经营果树失败,最后在专家的考察及建议下开始种植台湾品种茶叶。在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要充分挖掘茶场优势,推动产品转型升级。他认为茶产业未来的经营方向,一是借由“一带一路”大战略发展把茶品推广到国外,二是与民宿做品牌联名。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一级农业应当转为三级休闲产业,例如开展研学活动,打造茶人文空间、茶观光工厂、茶旅民宿等。
对乡村振兴来说,数字经济促进了产业数字化,优化升级了产业结构;改进了环境治理方式,创造了更宜居更便利的生态文明;通过数字化技术,新媒体新文化得以快速传播,推动了乡风文明;更公开、透明、便捷和信息对称,改进了治理方式,提高了治理能力,有利于帮助农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他表示,在乡村更广泛地普及数字化理念,更好地改善乡村数字环境,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是提升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采取有效手段避免数字鸿沟和数字歧视,特别是对信息不敏感、获取数字技术困难的地区和人群,减小数字化进步带来的落差,增强数字技术的普惠性,可以提高数字的获得感。